采访/撰文:btr
摄影:南山妈妈
我们的采访是在初春一个乍暖还寒的雨天进行的。我、路内夫妇、磨铁的编辑和《上海书评》的 假新疆人石剑峰在常熟路上的锡伯正宗新疆菜馆饕餮一顿后,驱车前往徐家汇永新坊的星巴克,我们拿出一大一小两根采访录音棒。“好先进的按摩棒。”路内的妻 子南山妈妈打趣道。她是一位诗人,也经常是路内作品的第一个读者。“她会批评你吗?”我问。“她总是说好。”路内说,“她知道在写小说的过程中只能鼓 励。”“我知道怎么维持婚姻。”南山妈妈说。
Q: 您的小说人物名字里为何经常有个“小”字,看起来像个豆瓣人物?您是怎样给小说里的人物起名字的?
A:一开始我觉得,应该尽量取一些普通的名字,给小说人物起名是一件非常艺术化的事情。以 前读过一个小说,在一群生活潦倒的青年中,有个女的叫“曹书娟”,你立刻就知道了这个女的是很有文化的。现实生活中就不一定,有个快递员名字叫“梁哲 汉”。在小说里,你会思考哪个名字更适合这个人物,在所有人物之间怎样用一个名字更突出这个人物,这对读者来讲是一种心理上的映射,对作者来说也是一种心 理暗示,有时会把人物往那个方向写。我觉得“小”什么“小”什么的名字特别适合主人公,我的前面三个小说都是第一人称的小说,第一人称的小说需要把“我” 这样一个人物缩小、矮化一点,以便故事展开,要是这个人物“高、大、全”了,就无法展开了;而矮化之后,人物就有了弹性,可以把其他身边的人物衬托出来, 因为第一人称的小说并不是只写我自己,也写他人,只是视角不同。
Q:您的小说自传性成分有多少?你写真事的时候会有什么顾虑或考量?
A:第一个长篇《少年巴比伦》出版后,有评论界及读者就认为:这个人写的是自传体的小说, 但我不知道“自传体小说”中间自传的成分应该占到多少,我也从未考证过一个自传体小说作者的真实生活是如何的。我有个狡猾的说法就是:一半对一半,但是我 自己并不知道哪一半是真的,哪一半是假的。我真的很怕我的堂哥看到《少年巴比伦》,当时《姑苏晚报》说要转载《少年巴比伦》,被我断然拒绝,因为我的堂哥 是个邮递员,他做了流氓之后很不成功,结果去送报纸了,我怕他看到后来问我要钱(笑)。写真事时,我会令它更适合这个小说。有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:如果我 要写一个短篇小说,我会把真实事件改变,做成这样一个小说,这是事件的演化;但如果是长篇,我会考虑在整体的构思之中,把什么样的事件放进去是合适的,因 为长篇小说不太可能是围绕单一事件。但《云中人》的不同之处在于:有一条敲头案的主线是真实事件。我的考虑是,这样一个小说需要一根强有力的主线贯穿全 文,你读这本书的时候会发现里面很多故事是散的、独立的,与主线有或强或弱的联系,我们称之为事件的构成,所有这些分散的事件构成之间就需要一根强有力的 线,而杀人狂是最合适的,因为它是最具有张力的题材,也是人内心深处最恐惧的东西的一部分——无论是恐惧杀人狂还是恐惧自己成为杀人狂,像这样的典型案例 很多,但你不能拿一个国外的案件生硬地放进小说,也不能虚构一个杀人狂,而需要一个真实事件的支撑,所以用了敲头案——据我所知,在各地都曾发生过敲头 案,与国外杀人狂的模式不同,国外多使用枪击、或拖入汽车,其特点是作案半径会非常宽,敲头就是在中国枪、刀具管制非常严格的环境下的特色。
Q:继续自传性的话题。五六十年代的作家和八零后作家的作品也经常具有自传性。你与他们的区别在哪里?
A:我觉得一个故事在你肚子里放了一年还是放了十年,所反映出的东西是不一样的。一个八零 后作家在20多岁的时候写自己的青春,对他而言是当下,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,而七零后的作家在30多岁以后回望自己的20多岁,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一切都是已知的。我在《追随她的旅程》中曾写过一句话:“带着已知的命运在心中呐喊”,已知之后再回望,你会发现因果关系会变得不一样。我不能说两者在美 学力量上有什么高下之别——未知也是一种美学,但已知的会更加透彻,表现在其广度——看到一个时代里大众生活的层面,及深度——即“我为什么会被时代、历 史、时间推到那样一个位置,我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想法”,这个在30岁以后去写会显得不一样。(那么你20多岁的时侯写么?)当时写一些日记,但是都弄丢 了。
路内和他的女儿南山
Q:你写这个长篇《云中人》时是如何组织材料的?
A:我改了很多遍。这个小说被推翻的稿子完全可以再写一个长篇。我第一年时写的所有稿子几 乎都被推翻了,然后我从中挑出几段故事,我觉得这样写敲头杀人狂的故事会更合适,并重写了开头。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我发现:其实故事是可以自由组合的,纯 粹拼接型的小说我也见过,如科塔萨尔的《跳房子》,技术上可行,但我那时候在看齐泽克评论拉康的书,他说到莫比乌斯环的问题,环状的小说已经不希奇了,我 考虑的是如何让一个拼接的小说令读者意识不到它是拼接的,或读者意识到它是拼接的,但读者无法将其拆开,读者可以看出它是环状的,但又不仅仅是环状的,因 为它仍然有不同程度的旋转。但这想法并不构成整个小说怎么写,只是我内心造房子的想法,至少我的目标是朝那个地方去的。我希望和别人写得不一样,毕竟现在 的文学传承的东西太多了,颠覆的、创造的东西比较少。
Q:有评论认为你的小说里似乎有一些对于暴力的迷恋?
A:我的前面几个小说其实都不怎么暴力,只是一些青少年的小打小闹。在《少年巴比伦》里没 有正面死过一个人;《追随她的旅程》中,主人公其实一直是被挨打,从来没有打别人,只是在小说最后才拿了国家给他的电警棍去电了几个民工,还反被民工追 打,但其中有一章写的是青少年的凶器考,但我写得很滑稽;而《云中人》里面所有关于杀人的部分都是真实的事件,敲头党和小说末尾的碎尸案都是报纸上登载 的,大学女厕里拿木榔头敲昏别人的是1994年的华东理工大学,父亲被捅之死是我母亲厂里的厂长,而且头上真的被套了一个痰盂⋯⋯齐娜之死略有虚构,但都 是背叛之后男人觉得被欺骗。我写这些并非追求刺激,而是对此怀有巨大的同情心,不是把尸体晾在那里就结束了。就像前一段我看《2666》里面大量的杀人案 看得毛骨悚然,但是波拉尼奥同样依然怀有巨大的同情心。展现暴力也有一些寓言成分,你可以把它看成虚构的寓言,看出社会的迷惘。我把故事设定在2002 年,想放轻当下感;其次,2002年是互联网刚刚出现的年代,人们有一种危机感,不知道未来如何。据我所知,2002年时有很多家长担心互联网会把孩子带 坏。但我们最终发现互联网带给中国、世界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。这说明,也许我们一开始觉得非常糟糕的事情,到最后你会发现还是具有正面的力量。而这种正面 力量,现在看来即使有抵制的声音,这个时代还是有了深刻的改变。我想我在2002年时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,我只有在2008-2010年,在五、六年后 回望那时代,因为技术进步可能比时代更迭更快一些。小说家最好的状态是能够超越这个年代,像先知一样写,但那样的作家非常少,在中国可能只有鲁迅;如果你 超越不了,就只能放慢一些,等一等。如今技术发展很快,只需要2-3年你就能看清,就能判断。
Q:是什么驱动你选择了这样一个题材,有了表达的欲望?
A:前一段我在看《2666》,我不敢将自己和波拉尼奥相比,但我发现《云中人》有一部分 东西是和《2666》吻合的——就是对于世界黑暗面的理解。尤其是《2666》里有上百起杀人案,触目惊心,我的理解与《2666》有共通之处,看的时候 我心里一动,想如果在写《云中人》之前就看过《2666》,我可能就不会去写了,因为已经被波拉尼奥写过了。
Q:与前几部小说相比,《云中人》有什么区别?目前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?
A:我没有念过大学,更没有念过1999-2002年之间的大学。在写完《少年巴比伦》和 《追随她的旅程》写完之后,我本来应该把三部曲的第三本写完的。但我很不幸地被冠以“只会写自己的作家”之名。那时候我会不服气,会很想写一个别人的故 事。所以我在小说里会明确地告诉别人:这不是我,不是我的年龄段,不是我的生活经历,而是那种虽然低概率但一旦发生就会被放大、会令人觉得恐惧、觉得无所 不在的事件。我要探讨长篇小说的可能性,而不仅仅是把自身经历写出来就可以了,况且把自身经历写出来也并不必然构成一个优秀的长篇小说。所以我要寻找拓展 的可能性。而写完《云中人》之后,我就知道了后面很多小说应该怎么写。我现在在写《花街往事》,写整个60年代到80年代的故事,还差一章快写完了。
Q:出版商给你、阿乙、曹寇等几位作家列了个标签,叫中间代作家,你们认可这个标签吗?
A:如果他们能够找到这么多人,我就认可了。我曾打过一个比喻,我说就是吃光了肉也喝完了 汤,最后剩下一把骨头,那把骨头就被归类成一个中间代。但是事实上,上一代作家吃掉了肉,八零后把汤给喝掉了,最后就剩下一把骨头给七零后。七零后与中间 代的归类有重合。其实我更愿意用一个复杂的表述,就是在2002年以后开始写作的八零前作家。不仅如此,这些人也赶不上同代人中早早出名赚钱的几位,比如 棉棉和卫慧。七零后作家中的美女作家都很强悍,但她们现在差不多也都老了,年纪大了。新世纪开 始写作的八零前的那拨人,其实在1990年代就已经做好了他们的工作。然后这拨人在新世纪开始有点艰难、彷徨,到底是依靠网络成名,还是依靠出版商成名, 还是依靠期刊成名呢?甚至很多人到现在还沉积在地下没有被挖掘出来。
Q:未来你还是会专职写作么?能靠写小说养活自己吗?
A:这个年头已经不是一两部长篇小说就能够说服人的时候了。1980年代的时候,作家靠一 部短篇小说就能把人给打倒。韩寒那个时代是靠一部长篇小说就把人给折服了,现在这个年头已经不是这个样子了。你看那么多网络作家,上千万字耕耘,纯文学的 作家也得稍微勤奋一点。我自己的感受就是出一部长篇小说,别人说很好,再来一个;出了两部长篇小说,人家会说,还不错,再来一个。等出第三部长篇小说的时 候,就说唱多跟唱空的问题了。以前的作家除了写作就不会干别的了,现在的话,除了写作大致还能干点别的,所以也不是特别担心。一专多能就可以了,人能学会 的东西很多的,猴子都能学会不断地耍把戏。我现在没有再去工作,但我没有专职写。以前我在广告公司,真的比较忙,然后写作和工作两件事情都是特别要花心思 的,你说我今天拖拖拉拉去上个班,一两天,老板不说,你持续一年没有准时上过班的话,你就不好意思了。反正做广告也做不了几年,再混几年还混不进去的话, 肯定竞争不过年轻人。最后你会发现,混到一个小作协里的话还越混越年轻。就像足球一样的,运动员退役了以后,到教练圈子里面又成学徒了,那么就换行业试试 看。辞去工作写作的一个好处就是,隐隐的有一种职业的状态来要求自己写作。
评论